跳至內容
跳至內容

主要導航

內容開始

電子學習通訊

 

主頁 > 電子學習通訊 > 電子學習通訊內容

淺談閱讀

撰文﹕電子學習通訊編輯小組顧問 徐啟明

在iPad在閱讀

圖片來源:https://www.emilygrayclawson.com

一個人可通過語言、文字、動作、圖像、音符,把思想、觀念、事物和事情記錄下來,而其他人則可閱讀這些語言、文字、動作、圖像、音符,並重新解讀有關思想、觀念、事物和事情。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閱讀是一個人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主動獲取資訊,從文章中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國大陸學術界的定義是「閱讀指大腦接受外界,包括文字、圖表、公式等各種信息,並通過大腦進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思的過程」。

閱讀像在宇宙中泛舟,聽到若隱若現的天籟,感受正邪難辨的人性,咀嚼真假不明的道理,嗅到百般滋味的人生,摸到盤根錯節的藩籬,看到黑夜盡頭的曙光。閱讀不時給人啟迪、反思、感悟和力量。

李小龍說過,學武有三個階段,就是偏頗(Partiality)、流動(Liquidity)及無為(Emptiness)。閱讀也有三個階段,即「淺層了解」、「全面了解」和「透徹了解」,不可一蹴而就。

在資訊科技無遠弗屆和普及化的今天,殘疾人士可無障礙地閱讀並非天方夜譚,因為發聲軟件、放大程式、翻譯軟件的出現都可消除他們以往面對的閱讀障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失明學生,為了應付學業,需要買來或借來教科書及參考書的印刷版,在義工的協助下,將之轉譯成點字,或者揀選部分內容錄音。踏入九十年代,隨着個人電腦普及化,失明人透過發聲軟件和點字顯示器,能夠閱讀即日報章、瀏覽網站和收發電郵。

今時今日,人人手上都有一部連接上互聯網的手機,加上人工智能、雲端技術的協助,我相信殘疾人士跟其他人一樣將可以隨着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閱讀,但須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出版商和生產商加入通用設計的元素以及殘疾用者表達自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