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跳至內容

主要導航

內容開始

電子學習通訊

 

主頁 > 電子學習通訊 > 電子學習通訊內容

你我也可要求政府推動未來廿年殘疾學生的電子學習

撰文:電子學習通訊編輯小組 何麗珊博士

漏斗

生活素質包括客觀的生活水準和主觀的幸福與快樂;生活素質也包括人們在物質生活和非物質生活的滿足程度。現今社會,大家都推崇終生學習,因為知識是技術創新和高生產力的主要驅動力,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除了社會效益之外,持續學習也是個人生活質素的基本決定因素。知識、技術和能力較高的人,經濟發展前景也較好,參與社會的公民生活和政治事務的可能性也較大。而電子學習不單有助促進學習的效能,更讓人能緊貼社會的發展,加強對世界的理解,同時認識到自己可發揮的影響力,令生活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可能性。在這方面,政府也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今年3月我出席了由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團隊舉辦的一場公眾諮詢會。政府在2017年委託了康復諮詢委員會檢討《香港康復計劃方案》,這是收集社會人士意見的其中一項活動。當日灣仔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的禮堂,坐滿了對方案關注的人士,包括殘疾人士(部份還沒有受惠於現有服務)及其親友/照顧者、社工以及自助組織和服務機構的代表。他們都準備向當局反映目前復康服務發展仍有待改善的地方,以及他們對方案未來發展的期望。他們明白到這並不是一份與他們不相干的文件,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自己絕對有權去影響這一份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方案,並希望進一步去完善這方案的目標與內容。

上世紀70年代初,鑑於當時的康復服務仍然相當落後,政府成立了一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康復服務的發展,以協助殘疾人士融入社會,並於1976年發表了第一份《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方案提出了有關香港康復服務持續發展的建議,亦成為了政府在1977年發表的第一份《康復政策白皮書:群策群力,協助弱能人士更生》的參考藍本。復康服務在有較具體清晰的發展方向下,往後取得長足發展,包括復康巴士和勞工處展能就業科相繼投入服務,當時的衞生福利科亦於1981年成立康復專員辦事處以統籌康復政策的制定和康復服務的提供。及至80年代中期,主要的康復服務發展包括有學前訓練、展能中心、智障人士院舍、精神病康復者中途宿舍和職業康復服務等等(2005 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檢討工作小組,2007)。

上世紀90年代更是香港在推動殘疾人士全面享有平等機會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重要里程碑。譬如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了《殘疾歧視條例》(香港法例第487 章),令殘疾人士在就業、接受教育、住屋和社會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能享有更平等的機會。1995年,政府亦制定了第二份《康復政策白皮書:平等齊參與,展能創新天》。隨之而來的發展包括政府開始推行融合教育政策和《設計手冊:無障礙的通道1997》的新設計標準。在政府和康復界的大力推動下,各公共交通營辦商亦作出配合,包括引進低地台巴士和改善地鐵站的通道設施等(2005 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檢討工作小組,2007)。

社會不斷發展,社會人士不論傷健,對生活質素的界定與期望都有更高的要求。過去四十年,香港的復康服務跟隨着有指導作用的《康復政策白皮書》和《香港康復計劃方案》逐步發展,的確比過往更能保障殘疾人士在就業、接受教育、住屋和社會日常生活等各方面能享有更平等的機會。當然,我們在肯定有關服務發展的同時,仍有必要為許多不足的地方繼續努力。尤其服務的需求與期望會一直隨着社會發展不斷轉變。踏入千禧年,香港更開始發展以社區為本的康復服務,希望讓居於社區的殘疾人士和他們的家人能得到所需的照顧和支援。事實上,《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涵蓋範疇廣闊,包括了殘疾的預防、識別和鑑定、醫療康復、學前訓練、教育服務、就業服務和職業訓練、住宿服務、日間照顧和社區支援、自助組織的發展、無障礙的通道設施和交通、無障礙的資訊及通訊科技應用、康體和文藝活動和公眾教育等。試問又怎會與殘障人士的生活質素和未來發展無關呢?

那麼,如果你也在公眾諮詢會的會場,你會對香港未來二十年復康服務的短、中、長期的發展提出甚麼建議呢?你認為怎樣的發展才能確保讀障人士,甚至有各類殘障的人士的學習需要以至生活質素都可以與社會同步向前呢?

參考書目
2005 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檢討工作小組 (2007) 《香港康復計劃方案》,瀏覽日期 1-6-2018,http://www.lwb.gov.hk/download/committees/rac/rpp/report/fullrepo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