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跳至內容

主要導航

內容開始

電子學習通訊

 

主頁 > 電子學習通訊 > 電子學習通訊內容

電子學習、生活質素與通用設計的三角關係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黃敬歲博士

黃敬歲博士

資訊科技近年急速發展,並廣泛地應用於生活。在教與學的領域上,電子學習亦越趨普及。本文目的在於探討在引入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後,資訊科技和電子學習如何有助提升視障人士的生活質素。

外國學者對身心障礙者生活質素的研究和討論,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關於生活質素的定義,Taylor 及 Bogdan(1996)認為生活質素是反映個人對生活的整體滿足感,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豐足及得著的感覺。Schalock(1997)認為生活質素包含了個人幸福感;個人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強項和潛能,而且在家庭、學校、社區和工作場所等領域得以積極參與。而 Brown 及 Bayer(1992)所提出的生活質素定義,針對個人對其環境的掌握及掌控程度。

正如我們所知道,電子學習破除部分物理上的實質障礙。視障人士可透過語音、電子點字等閱讀書本,破除紙本印刷文字的隔閡。這不單省時便利,更重要的是提升知識的通達性,令視障人士能接觸更多資訊(Evans & Douglas, 2008)。研究亦發現電子學習提升視障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能自行處理更多難題,減少對他人依賴(Wald, Draffan & Seale, 2009)。以上種種好處凌駕學習效果,在個人生活質素上有所裨益,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獨立性和自主性。在宏觀的角度上,電子學習縮窄視障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差距,促進共融學習,讓視障人士有更平等的機會一展所長(Dobransky & Hargittai, 2006; Fitchen et al., 2009)和積極參與不同的生活範疇。

然而,電子學習予人便利的印象,並不是放諸所有視障人士皆準。一些外國研究訪問了視障人士在電子學習上的經驗時指出,原來視障人士使用電子學習遇上不少不愉快經驗,例如需花上較多時間去熟習系統而失去學習興趣、未能閱讀電腦圖像而被拒於知識門外等(Wald, Draffan & Seale, 2009)。Evan 及 Douglas(2008)指出視障人士需要一般人兩倍的心力去擷取相同資料或完成同一任務。這些不愉快經驗或會使視障人士感到氣餒、甚至失去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效果。這樣一來,電子學習不單未能發揮原有的功效,更反而將視障人士被邊緣化的問題,由現實生活一併複製至網絡世界(Jaeger, 2012; 轉引自Kent, 2015)。

其實,當我們推行電子學習時,我們往往以健視人士的角度,誤解電子化就等於無障礙化,然而當中或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資訊科技的發展,必需引入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原則,方能讓視障人士暢通無阻地學習。通用設計的概念是由學者 Ron Mace 於 1974 年提出(吳可久,2012),設計理念是全面考慮所有使用者(包括身心障礙者、長者、孕婦和幼童等),簡單來說,就是Design for All,故又名「全民設計」。通用設計有七項基本原則,包括:
1. 公平使用(Equitable in Use):任何人也可安全使用;
2. 彈性使用(Flexibility in Use):設計提供足夠彈性和靈活性,讓使用者按個人的能力和喜好,選擇使用方法;
3. 簡易及直覺使用(Simple and Intuitive):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或能力如何,對使用者來說,都是簡單易明、容易使用;
4. 可感知的資訊(Perceptible Information):不論使用者的感知能力如何,設計都能有效地為使用者提供正確、必要且易懂的資訊;
5. 故障包容(Tolerance of Error):容許操作錯誤,誤用所導致的不利後果亦降至最低;
6. 省力(Low Physical Effort):設計可以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及
7. 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供使用(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不論使用者身型、姿勢或活動能力如何,設計仍能提供適當的尺寸及空間供操作及使用。

我們期望資訊科技專家和電子軟件開發者,運用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根據通用設計的七項原則設計相關產品。我們明白一般研發者和設計者未必完全了解視障人士的使用經驗,畢竟視障使用者的使用經驗是獨特的,單憑健視人士的想像,並不能完全理解視障人士的需要。因此,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包含視障人士的參與便十分重要,設計者若能在不同階段,收集及考慮視障人士的需要、使用習慣和限制,以及邀請他們試用後給予回饋和評價,這樣以人為本、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以及切合特定社群需要的產品,相信必然貼心、實用並滿足使用者需要。

我們的願景是,視障人士在包容的數碼資訊世界內能輕鬆地、自主地遊走,按需要和喜好獲取知識,與他人交流、分享,從而發揮優勢,獲得滿足感,最終提升生活質素。

參考書目
Brown, R. I., & Bayer, M. B. (1992). Rehabilitation questionnaire manual: A personal guide to the individual's quality of life. Ontario: Captns Press.
Dobransky, K., & Hargittai, E. (2006). The disability divide in Internet access and us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9(3), 313-334.
Evans, S., & Douglas, G. (2008). E-learning and blind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an e-learn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2(2), 77.
Fichten, C. S., Ferraro, V., Asuncion, J. V., Chwojka, C., Barile, M., Nguyen, M. N., ... & Wolforth, J. (2009). Disabilities and e-learn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2(4), 241.
Kent, M. (2015). Disability and e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35(1).
Schalock, R. L. (1997). Ca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of life make a difference. In R. L. Schalock (ed.), Quality of life: Volume II. Application to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pp. 245-26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Taylor, S.J. & Bogdan, R. (1996)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dividual's Perspective. In R.L.Schalock (ed) Quality of Life Volume I. Conceptualisation and Measurement (p.11-22). Wash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Wald, M., Draffan, E. A., & Seale, J. (2009). Disabled learners' experiences of e-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8(3), 341.
吳可久(2012)通用設計之意義與發展。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